精准施策解难题 纾困惠企促发展
诉讼服务高效、化解纠纷快捷、执行文明善意……今年以来,安徽省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全面落实纾困惠企司法政策,给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解难题增活力,为辖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和服务。
一站式服务让企业少跑路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安徽省第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共有企业4400家、个体工商户6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0家,对芜湖市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少企业遭遇了不同程度经营困难,我们提前谋划,采取高效立案、多元调解、精准司法服务等措施,助力企业渡过难关。”芜湖经开区法院院长黄太华表示,“特别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后,全院干警认识到要把提高司法保障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纾困惠企政策,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该院全面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一站式建设的具体要求,全力打造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针对辖区内企业开通涉企纠纷专项立案通道,提供网上立案、“移动微法院”立案等线上立案渠道,安排专人提供长三角跨区域立案服务。
芜湖市金博熔喷布制造有限公司系为响应芜湖市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成立的以生产熔喷布、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为主的企业。今年5月,该公司甫一营业,与江苏省常州市一家企业签订了购买熔喷布机器的采购合同,但卖方未按约交货。金博公司法务本想去常州市法院起诉,听说经开区法院开通了跨区域立案。6月3日,即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芜湖经开区法院,没想到立案人员10分钟就完成了立案。
“跨域立案太方便了,为我们企业节约了时间、金钱成本。”这位法务说。
截至今年11月底,该院线上立案1619件,长三角跨区域立案23件,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走路。
多元化解纷为企业减负担
受疫情影响,芜湖某照明科技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自2020年4月开始拖欠工人工资。10月爆发劳资纠纷,导致企业大面积停工。接到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人社局的情况通报后,法院立即派出法官调解团队进驻企业,开展诉前调解,10月下旬就促成劳资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完成78名工人工资的司法确认。
员工葛某开心地说:“本来以为公司受疫情影响,肯定要倒闭了,我们工人才集体维权,现在有了法院的司法确认裁定书,再也不担心公司不发工资了,又能安心上班,希望公司能够渡过难关。”
今年3月,芜湖市推进企业全面复工之初,针对疫情可能引发部分企业合同违约、工资兑付困难的风险,法院党组提前预判,科学谋划,抽调民事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和法官助理,成立了涉企业纠纷调解法官团队,加大对因受疫情影响导致违约案件和劳动争议纠纷的调解力度,平衡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诉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用工环境。截至11月底,办结诉讼调解涉企纠纷1200余件,司法确认100余件。
强化知产保护帮企业解难题
安徽海螺集团公司是全国120家大型试点企业集团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建材企业集团之一。今年初,“海螺”文字商标在铝型材等多个商品类别被抢注。法院知识产权庭提出撤销和申请驰名“两步走”的意见,成功帮助海螺集团收回价值865亿元的“海螺”文字商标。今年3月27日,海螺集团专门向法院送来感谢信。
作为具有一审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的基层法院,2012年至2020年11月,经开区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案件7659件,年均结案率达99.15%,其中民事案件调撤率达93.67%,上诉率仅为1.08%。为发挥知识产权审判保障创新驱动发展的司法职能,该院积极构建“法院+X”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会同芜湖市场监督管理局、海关、文旅局等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就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执法中如何化解矛盾,建立委派调解和委托调解等达成共识。在全省率先搭建“法院+政协”合作模式,全程参与市政协知识产权保护委员工作室建设,全面开展调研,协助起草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政协提案,推动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全市宏观政策出台提供司法智慧。
今年,知产庭法官主动走访高新企业十余家,了解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以及司法需求,或开展知识产权讲座,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案。
善意文明执行给企业增活力
“考虑到你们公司现实情况,本次查封采取‘活封’的方式,相关设备仍由你公司进行保管并可继续使用,但不得转移和变卖。”该院执行局局长郑文武对芜湖某光电公司负责人说。
因受疫情影响,芜湖某光电公司经营困难,欠付厂房租金达160万余元。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执行局综合研判后认为,如果对光电公司的智能走膜系统等设备采取“活封”,既能保证申请执行人的权利,也能让相关生产设备继续为光电公司创造价值,尽可能减轻查封对被执行企业的负面影响,为其偿付欠款提供了更多可能。
今年以来,该院执行局坚持行动机制常态化、管理机制信息化、联动机制长效化的“三化”原则,聚焦涉企纠纷执行的堵点、痛点、难点,汇集即执、快执、普执、执行事务等工作团队力量,加强外部联动,依托经开区管委会职能部门、经开区公安分局等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不断健全完善执行长效机制。针对因受疫情影响产生短期资金困难的企业,该院紧扣善意文明理念,客观合理评估执行措施对涉案企业造成的影响,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积极采取生产设备“活封”、信用修复、执行和解等方式助力辖区企业共克时艰,保障企业健康发展。截至今年11月底,该院共受理执行案件3481件,结案3139件,结案率达90.18%,实际执结率达46.26%,执行到位金额4233万元,终本合格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