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中院:解纷路更广 群众更满意
涪陵区法院法官正在组织调解案件。
涪陵区法院青羊“期日法庭”开庭审理案件。
南川区法院法官走访当事人,了解案情。
重庆三中院法官走访当事人,组织调解工作。
重庆三中院法官组织当事人进行网络调解。 资料图片
近年来,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及辖区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一站式解纷工作的部署,着力构建多元化纠纷化解体系和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获得感。
着眼“基础更实”
拓宽诉源治理新路子
“没想到乡上、县上对我的事情这么重视,已经和我联系了几次,我们正在协商处理,能这么快解决问题,真的要感谢你们啊!”当事人刘某在电话那头对法官余陈洋说。
刘某是一起行政诉讼案件的原告。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借助刘某所在地基层法院的调解资源,由当地乡镇、主管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多层次、全方位推进矛盾纠纷合法、有效化解,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纠纷顺利平息。
借助辖区法院调解资源开展诉前调解工作,这是重庆三中院一项创新工作举措。
“2020年以来,重庆三中院新收案件较多,各审判部门的压力很大,调解是较为高效、便捷的纠纷化解模式。但是受限于案件类型较少、调解难度较大等原因,中院目前调解员、调解平台等资源反而比基层法院少。”重庆三中院立案庭庭长蓝晓蓉告诉记者,中、基层法院的各类调解资源处于互不沟通状态,基层法院的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的意愿强烈,但案件数量有限;中院需要调解的案件更多,但调解员却偏少。如果能将中院和基层法院的调解资源共享,就能化解调解工作忙闲不均的局面,也可以避免资源闲置。
按照上下联动化解纠纷的工作思路,重庆三中院创新实施两级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联动机制,并出台相应制度,充分整合辖区两级法院调解资源。2020年以来,重庆三中院以该机制为依托,开展案件调解1606件,调解成功1356件,调解成功率达84.43%,辖区两级法院新收各类案件58766件,同比下降11.8%。
围绕“途径更广”
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地方发展稳定大局,历来由于涉及群体多、人员情况复杂、多种诉求叠加等因素,是纠纷化解中的“老大难”问题。
针对该类案件,重庆三中院指导辖区垫江县人民法院就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安置补偿等纠纷,加强多元调处工作衔接,主动对接行政机关,采取事前规范工作流程,排查风险隐患;事后提供多元解纷渠道的方式,联动基层政府职能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特邀调解员等,丰富纠纷化解渠道,凝聚纠纷化解合力,给当事人提供了途径多元、分层递进、综合发力的纠纷化解路径。
“我在这地方办砖厂都十几年了!说拆就拆,我肯定不服,一定要把这个官司打到底!”面临厂房拆迁的垫江县某砖坯厂经营者老何愤愤不平地对诉讼服务中心的法官说道。
近年来,垫江县为加快城市发展,加强城市周边区域开发力度。老何的砖坯厂位于县城东部,附近还有很多人与老何一样面临征收拆迁的问题。老何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为保障地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也为了维护群众合法利益,重庆三中院协同垫江法院加强联动,化解矛盾纠纷。在明确当事人诉求后,法院分别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和当事人背对背开展调解工作,为双方释法明理。有关部门的行政执法行为得到了规范,老何的拆迁问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
2019年9月以来,重庆三中院先后妥善化解涉垫江东部新区、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拆迁征收案件120余件,进入司法强拆9件,仅占6.6%,相关机制及成效受到县委、县政府肯定。
同时,重庆三中院和辖区基层法院不断夯实多元解纷基础建设,认真落实“把非诉纠纷化解机制挺在前面”的工作要求,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努力构建“党委主抓、法院主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南川区人民法院、涪陵区人民法院等辖区法院打造“期日法庭”“庭审进街镇”等工作机制,建立法官联系村居制度,推动创建“无讼”乡村社区,建设法治文化公园,培育全民法治信仰。
截至目前,重庆三中院辖区法院建立驻院调解室9个,配置专职人民调解员及其他调解人员148名,建立速裁团队55个,与208个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调解组织达成合作,构建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覆盖的整体格局。
聚焦“满意更多”
实践诉讼服务新模式
“法官,我家在武隆乡里头的啊,到你们法院有100多公里路,一个来回快300公里了,而且我在做农活的嘛,这几天很忙,能不能把调解时间安排靠后面一点?”近日,一起仲裁裁决执行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刘某打来电话提出请求。
刘某与被执行人因借款产生纠纷,仲裁裁决生效后,因被执行人未主动履行义务,刘某遂向重庆三中院申请强制执行。之后,刘某同意与被执行人调解,但因自己所居住的武隆区距重庆三中院较远,来回一趟费时费力,他便向法院打来了电话。
“您可以采用网上调解模式,在手机上登录重庆法院公众服务网,然后打开易解平台,我们可以在线音视频调解,就像微信视频一样,操作起来很简单的,不用亲自跑来法院。具体怎么操作,我给您提供指导。”执行局办案法官回复道。
随后,刘某按照执行法官预定的日期,通过易解平台,如期与被执行人进行了线上音视频调解,在执行法官的主持下顺利达成和解协议。
除了网上调解外,重庆三中院和辖区法院一道抓实便民举措,推广网上立案、电子送达、网络庭审、在线申请委托鉴定、申请保全和保全担保等线上服务,为群众提供零接触、高效率、低成本、一站式的诉讼服务。
据统计,2020年以来,两级法院网上立案17387件,开展电子送达18979次,组织网络庭审102次,受理在线委托鉴定489件,在线保全申请449件。
助力“环境更优”
探索优化营商环境新方法
“我认同你们的处理方式,也感谢你们为当事人考虑的这么周全,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某上市公司虚假陈述系列案件的原告代理律师杨某对重庆三中院公正、高效办理群体性商业纠纷所采取的“示范判决+委托调解”纠纷化解机制大加赞赏。
2020年年初,重庆三中院受理了一批涉金融证券案件。该批案件数量大、影响范围广、受害人员多,且有部分原告系境外居民。为更好发挥司法能动作用,优化地方法治化营商环境,重庆三中院创新工作机制,主动与证监会重庆监管局、重庆市证券期货行业协会探索建立“示范判决+委托调解”的纠纷化解模式,妥善处理涉金融证券案件387件,杨某代理的案件适用了该模式。
该批案件的妥善处理,只是重庆三中院司法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的一个缩影。为优化辖区营商环境,重庆三中院在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加快知识产权审判改革创新、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背景下,于2020年4月探索建立了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平台,与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市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会就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工作达成合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专业特性,形成了知识产权纠纷高效、便捷化解的工作格局。
“知识产权保护得怎么样,涉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专业程度、成本高低和效率等,都是评价一个地方营商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现在有了专业组织参与纠纷化解,有助于提升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认同度,同时也能提高司法效率。”重庆三中院办理知识产权纠纷的资深法官刘继雁在合作协议签订后表示。2020年以来,重庆三中院新收涉知识产权案件1800余件,现已全部审结,同时,利用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平台诉前化解纠纷1200余件。
针对民营企业对法律风险预防不够等问题,重庆三中院辖区两级法院加强司法能动性,组织开展“司法服务进民企”等送法进企业专项活动,梳理总结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企业经营风险,以典型案例等灵活方式进行针对性讲解宣传。
截至目前,重庆三中院辖区两级法院通过走访座谈、讲座培训、巡回审判、发布白皮书等方式提供法律服务131次。定期发布民营企业法律风险提示书,提示民营企业规避法律风险,通过与各区县工商联建立微信群、与民营企业云连线等方式,及时回应民营企业法律诉求。
“重庆三中院辖区两级法院通过送法进民企、院领导走访民营企业家,建立涉优化营商环境案件台帐,做好涉优化营商环境案件多元化解等多种措施,关心关爱辖区民营企业发展,加强营商环境建设。”重庆三中院院长卢君表示,“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发生后,针对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展辖区中小企业涉疫法律风险防控服务,成立领导小组,构建服务平台,针对有需求的辖区商事主体提供主动法律服务,提供法律咨询,深入开展诉源治理,有效防控法律风险,引导辖区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依法公正审理涉优化营商环境案件和涉疫情防控案件,切实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我们要继续不折不扣落实最高人民法院一站式解纷相关工作部署,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把辖区两级法院各部门都动员起来,全员参与、全院推进,积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形成纠纷化解的多主体、多环节、多层次工作格局,着力建设辖区两级法院一网通办、一站通办、一号通办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卢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