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体化司法 服务保障示范区建设
访谈对象:浙江省嘉善县人民法院院长 孙汉忠
法周刊:嘉善法院主要从哪些方面服务保障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孙汉忠: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创新运用“BT模式”成功办理嘉善某公司破产清算案,让“烂尾楼”华丽转身;高效办理嘉兴最大涉外破产企业昱辉阳光清算案,助力政府引入超百亿产值智造产业项目,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扎实推进扫黑除恶各项工作,疫情期间改造启用“特别法庭”,全面消毒、全员检测、全程隔离,如期实现“案件清结”;在全省率先推行涉案不动产“一元起拍,一次拍定”司法网拍工作,最大限度追赃挽损。此外,还通过府院联席会议、邀请“百官”旁听庭审、联合化解行政争议、提出司法建议等形式,助力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
二是营造“守信受益、失信必惩”的信用环境。嘉善县委出台10条意见,完善从源头综合治理执行难大格局。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服务六稳六保·执行和解监管平台”,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形成“企业增值信用报告”11份,促成多起执行案件达成和解协议,并入选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首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使用电子封条查封被执行人房产,实现财产查控智能化、可视化;建设“执行一件事”平台,办理审核事项74次,线上查封房产246次处,冻结股权59次;签出嘉兴首份“继续执行责任”保单,有效防范执行异议权的滥用。一起善意文明执行案件入选浙江法院“战疫情稳企业促发展”十大典型案例。
三是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嘉兴市政府、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嘉善建立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生态修复基地;我院也设立了嘉兴首家环境资源审判法庭,实行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会同示范区法院健全生态修复、资源共享、理论研究、法治宣传等机制,举办“创新工场”“审判沙龙”、案例发布等活动,推动构建生态环境一体化司法保护新格局。
法周刊:三地法院推进一体化司法制度机制建设主要有哪些成果?
孙汉忠:嘉兴中院先后出台意见18条、行动方案10条,要求举全市法院之力,助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嘉善法院出台保障示范区建设的16条意见和贯彻落实中院行动方案的14条措施,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嘉善西塘、姚庄人民法庭与上海朱家角、吴江汾湖人民法庭建立了送达、保全、调查、调解协同机制。三地法院已经就审判执行、人民法庭建设、法官队伍建设等5大类50余个支项,形成协作意见。
法周刊:除了审判执行等机制上的协作,三地法院还开展了哪些合作?
孙汉忠:为多维促进法院队伍建设,三地法院通过“毗邻党建”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为“一体化”品牌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6月8日,嘉善法院西塘、姚庄法庭,青浦法院朱家角法庭,吴江法院汾湖法庭联合实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人民法庭年轻干部挂职交流实施办法》,互派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前往其他法庭挂职交流,通过参与案件办理、列席专业法官会议、联合开展课题调研等方式,加强交流、深入探讨、互相学习先进经验。目前,已选派4名干警分别赴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示范区法院挂职交流,共同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
为了加强对一体化司法工作举措、成效和品牌的培育,三地法院共同启用了含有“创新、协同、示范”字样和天平、示范区地图等元素的一体化司法品牌标识,并在各自官微开辟专栏,发布最新动态、典型案例、协作成效等,总结宣传可持续、可复制的成熟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司法的“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