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中院发布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判白皮书
中国法院网讯(何骏怡)4月20日上午,《宜昌法院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在三峡日报社10楼宜昌市新闻发布中心举行。
在司法领域,近年来,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大量涌入法院。
宜昌两级法院每年审理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接近4000件。近期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对全市两级法院近五年来审理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进行分析研判,形成了《宜昌法院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判白皮书》,对五年来宜昌民间借贷案件的基本情况、司法规律和审理难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总结,并针对诉讼中常见的风险和问题,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较为实用的防范提示和行为建议。
扫码查看白皮书全文
近五年,宜昌两级法院审理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经历了案件数持续上扬、新问题不断暴露、总体上渐归平稳的发展过程,客观上符合民间借贷司法规律。
2016年至2019年,全市法院每年审理的一审民间借贷案件数均在3500件以上,2019年超过4000件,在民商事案件总数中占比达15%左右。受疫情影响,民间借贷案件数在2020年受理了3200件,占比下降至13.2%,但仍居各类案由案件数之首。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年龄分布以70后占据最多,其次为80后和60后,有一定经济实力或有融资需求的30至60岁的公民,是民间借贷的主力军,占比80%以上,30岁以下的年轻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分别占比8%和9%。
在法院办理案件的同时,通过分析研判也发现了民间借贷案件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职业放贷人”的问题、“套路贷”及虚假诉讼定性的问题、网络平台借贷的风险管控问题等。
为规范民间借贷市场秩序,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社会稳定风险,把“为群众办实事”落实到司法实践中,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白皮书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加强普法宣传,提升社会公众融资风险意识
全社会要加强民法典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大力宣传民间借贷法律风险,拒绝高息诱惑、谨慎投资理财。宜昌法院也将及时梳理审判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在媒体发布,强化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抵制非法借贷行为。
加强平台监管,净化网络借贷法治环境
有关行政管理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对平台积累的资金安全进行金融监管,根据平台不同的运营模式,加强合法合规性审查监管。加强对微信、支付宝等相关支付平台的监管。
加强交易规范的引导,防范潜在诉讼风险
通过司法裁判的指引功能,引导借贷行为的规范化发展。一是提倡双方签订形式完备、内容清晰的书面协议;二是夫妻“共债共签”,既避免债务人恶意讨债、转移财产,又防止夫妻一方无辜陷入“被举债”的困境;三是强化证据保全意识,妥善留存借条、借据、转账凭证、催收记录等关键证据。
加强打击非法放贷,助力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
法律已明确规定“职业放贷人”和“高利转贷”借贷合同无效,强调民间借贷以“自有资金”放贷、利率约定不超过司法保护上限、不得套取银行信贷资金放贷牟利等,有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全市法院结合宜昌本地经济发展和民间融资市场发展情况,尽快形成“职业放贷人”时间、金额、次数、情节等具体认定标准,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打击非法融资行为,进而有助于降低民间融资成本,助推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领域。
加强惩治虚假诉讼,助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全市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探索实施虚假诉讼惩治机制,对已查明的虚假诉讼、恶意诉讼,尤其是造成当事人合法权益损失,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进行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要严厉追究刑事责任。
加强部门联动,创新服务型审判延伸机制
公检法以及金融、网络监管机构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联动,打通部门壁垒,共享数据资源,探索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多措并举高效化解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服务地方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