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产法院邀院士共话科技创新保护
6月17日下午,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不同前沿科技领域的两院院士走进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参加科技创新保护院士座谈会,并与知识产权法官一道,共商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助力科技创新、以高水平知识产权审判助力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通过借助专家外脑破解技术难点,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首创技术调查官制度,并逐步实现与专家咨询、专家辅助人、技术鉴定、专家陪审员等制度的有效衔接。2020年,北京法院专利案件的平均审理时长为274.5天,远低于美国法院的29个月和欧盟法院的18个月。其中,发明专利一审案件审理效率在全球入评城市中位列第一。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鱼水认为,知产法官不仅应当准确理解案件中的具体技术方案,还必须掌握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家战略需求,理解技术产生运用和保护规律,领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部署,洞悉全球科技治理规则。为此,北京知产法院作为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门法院,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与国家科技发展同频同向,在现有技术调查官、专家辅助人、技术鉴定、专家陪审员等多维技术辅助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建立了“院士领航”的专家支撑体系,使之成为提升司法保护质效、审判人才培养、争创全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优选地”的重要助推机制。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摩擦学、纳米制造专家雒建斌,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专家王汉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稻分子遗传学专家钱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存储领域专家郑纬民围绕各自专业领域,结合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对创新发展的激励作用,对创新保护工作提出重要建议并寄予厚望。
当天成立的北京知产法院创新保护专家委员会上,首批共有14名院士专家成员受聘,研究方向涵盖了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材料、生物资源、机械工程等多个基础前沿领域。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全球创新中心,人民法院必须更好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北京知产法院将充分依托专家委员会院士交流平台,夯实北京法院司法质量,展现良好司法形象,为院士和国家科研创新做好服务保障,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助力科技创新,以高水平知识产权审判助力高质量发展。”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靳学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