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县中枢街道“五治融合” 探索特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
陆良县中枢街道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突破口,主动作为,着力探索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地方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有效破解“城市更大,但服务群众的距离更远;人口更密,但服务群众的本领却小;社会更多元,但服务群众的能力变弱”等难题,全力为城市发展“保驾护航”。
政治强引领,构建社会共治“同心圆”
中枢街道紧紧扭住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这个“牛鼻子”,依托社区党组织,建立基层党建“1+ N”制度体系,通过签订共建协议、服务双向认领、社区双报到等措施,拆除藩篱,构筑基层治理“朋友圈”,实现基层治理资源共用、工作共抓、成果共享。目前全县72家驻区单位与社区开展基层治理共建,2150名党员到社区报到。建立街道、社区、小组(小区)三级网格,组建1850名网格员队伍,推行“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的组织架构,推动党建网格和社区治理网格双融合,打造“红色网格”130个,发挥社区党员在网格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领导体现在基层治理最末梢。
法治强保障,筑牢社会共治“防护墙”
街道紧紧围绕依法治理这块社会治理基石,分层推进。深化拓展风险防控责任链条机制,实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销号清单“三单”管理,常态化滚动排查风险隐患。建立社区“小微权力”清单和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完善社区治理权责清单和社区治理工作准入事项清单99项,各社区均建立便民服务站,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组织机关干部定期开展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法治宣传和“扫黑除恶”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城市管理、居民无序建房清理、安全生产等难点工作,将国土和村镇建设、自然资源分局、安监部门、执法中队等部门执法职能和力量整合起来,沉到一线,落到社区,现场执法。4月1日以来,中枢街道共拆除违法违章建筑5250平方米,并建立了长效机制,每周到一个社区组织一次集中执法活动;坚持关口前移、力量下沉,抓好矛盾纠纷的调处和信访积案的的化解,及时解决群众利益诉求。认真实施社会风险评估,对拟实施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严格坚持“稳定为先,民主决策,依法依规”推进的原则,稳步启动实施。把市域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法治保障体系,在县、乡、村三级分别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施“法治惠民”工程,培育一批“法治带头人”“法律专业人”“法律明白人”。
德治强教化,凝聚社会共治“正能量”
街道始终把道德教化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举办道德讲堂、善行义举、身边好人评选和家风、家规、家训活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传统美德。通过开展系列的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学校、文明单位评选活动,倡导新风尚,改变旧陋习。利用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组建各种志愿服务队,投入到“三城同创”、“美丽县城”创建等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中,共建共治美好家园。
自治强活力,激发社会共治“向心力”
街道逐步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实现重大事项公开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指导各社区结合区域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规范。设立居民议事厅16个,开展民事民议民决,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城市市民参与自治,确保“社区的事情,居民说了算”。比如,通过“协商在基层”活动,推动西门社区和环城社区2个集体预留产业发展用地项目顺利启动,解决了菜园小区物业管理难等问题。通过成立小区自管委员会,推行“小区党建+自治自管”、“小区微自治”等多种模式,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智治强支撑,打造社会共治“助推器”
街道积极整合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等资源力量,在全县率先成立了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按照“前台一个窗口、后台一体运行”的模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每天安排6名工作人员进驻接待大厅接待来访群众,晚上和周末专门有街道党政领导带班,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有专人值班,保证全天候24小时接访人员在岗,群众上门反映问题有人接待,诉求事项能够及时帮助处理。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街道辖区内目前共安装监控摄像头618个,实现了16个社区和中枢居委会全覆盖,为城区治安防控体系提供了智能化保障。
瞄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对各项工作都严要求、高标准进行规范提升。加快实施“雪亮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一村一警、邻里守望、楼栋长制、网格化管理、平安信使等一系列人防物防技防治安防控办法,把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措施落实到村居、楼栋和家庭,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不断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坚持高位化组织、系统化设计、集成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规范化提升、常态化调度,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陆良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