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疫情防控做得如何?市人大常委会部署监督工作 明察暗访昆明679个居民小区村组
居民住宅小区(楼院)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阵地。当前,全市正值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关键时期,2月28日至3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发挥人大对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的监督作用,组织303名人大代表、107名人大机关干部职工,对全市的679个居民住宅小区(楼院)、村组的疫情防控工作情况进行了为期3天的明察暗访,了解近期社区防控工作情况。
迅速行动加入全民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防控是一场需要全民总动员的人民战争,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积极贡献人大力量。2月12日,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作出《关于依法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以下称《决定》),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引导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共筑防线,形成疫情防控工作的强大合力。2月26日,昆明市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发出《关于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通知》(以下称《通知》)。为保障《决定》相关规定的执行和《通知》的落实,27日,市人大常委会迅速行动,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照《决定》和《通知》要求,对明察暗访工作进行安排动员和部署,全市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带头扛起防控责任。
“近期小区里有没有外来人员,进出小区是否都测量体温?”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工作覆盖面广的优势,全市人大代表和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总动员、齐上阵,利用周末时间,以实地走访、现场询问、随机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全市各小区,围绕小区(楼院)和村组封闭式管理、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用发挥、往来车辆人员核查登记及测温、云南抗疫情扫码出入、出租房管理、公共区域定时消杀等12项重点内容展开了明察暗访。3天时间,全市人大代表查访了14个县(市)区的481个居民小区(楼院)和村组,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职工重点查访主城5个区(五华、西山、官渡、盘龙、呈贡)及3个开发(度假)区的198个居民住宅小区(楼院)。
实地走访查实情听民意
在明察暗访中了解到,全市居民住宅小区(楼院)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疫情防控的有关精神,高度重视、广泛宣传、迅速反应,各项工作开展井然有序。大部分居民住宅小区(楼院)对出入小区的人员和车辆核查登记、体温监测、扫码出入;对从重点地区和其他省外回来的住户基本上做到登记、上报、协助在家隔离;对住宅小区(楼院)公共场所进行关闭管理,每天对公共区域定时消杀。所走访住宅小区(楼院)大部分居民能服从管理,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在明察暗访中,人大代表和机关干部职工实地体验到了居民住宅小区(楼院)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有的小区在落实进出扫码登记的基础上,借助人脸识别系统,识别居住户和外来人员,实现了精准监管;有的小区利用“物管智慧App”“疫情防控工作排查”微信小程序开展重点人员、流动人口排查工作,及时掌握相关情况,便捷高效;有的小区已对重点地区人员、外省籍、省内其他州市籍重点人员、流动人员实行出入卡分色管理;各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纷纷使出各自的防控“绝招”。
“对症开方”筑牢疫情防控堡垒
但通过暗访也发现,有的居民住宅小区(楼院)疫情防控工作并非固若金汤、牢不可破,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部分老旧小区(院坝),没有专门的物业管理人员,仅靠院管会或门卫进行宣传管理,疫情防控盲点较多。疫情防控,重在基层,难在基层,有的社区一线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力量不足。在全省疫情响应等级降级后,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较前期有明显松懈情况。
明察暗访中还了解到,一些住宅小区(楼院)尚未成立业主委员会,也没有设立楼栋长,未能实现业主委员会与物管公司之间协同、良性、互动的共管共治工作格局,业主参与居民小区住宅(楼院)疫情防控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形成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针对明察暗访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调查组也提出了对策和建议。针对社区工作点多面广、情况复杂、任务繁重,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社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现实,建议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如人社部门要认真研究、尽快出台相应措施,提供就业岗位、补充工作力量,从社区工作人员招录、待遇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缓解一线工作人员压力。同时,对社区一线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给予关心和爱护,改善工作条件,保障防护物资供给,确保工作安全。
眼下,全市疫情防控趋势总体积极向好,但疫情形势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陆续复工复产和即将入学后,疫情防控工作压力也相应加大,居民小区(楼院)的防控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居民小区(楼院)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和坚强堡垒,需要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全市全面复工复产复学,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记者 杜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