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娘家人服务站”维权帮扶有成效
“云南娘家人服务站”由云南省总工会牵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四家联合组成,于2017年7月分别在长三角的上海、珠三角的深圳挂牌成立。这项全国首创的工作,体现了云南省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态度和决心;是直接助推我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岗脱贫的创新举措;是工青妇群团组织“增三性”“去四化”的具体实践。
两年来,云南娘家人服务站以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的务工者为重点服务对象,以务工者异地就业“留得下、稳得住”为目标,充分发挥“娘家人”服务、帮扶、协调、联络作用,积极探索联系、服务外出务工者的有效载体,帮助困难务工者克服异地务工的困难,增强转移就业的稳定性。
一、及时、适时帮扶,引导困难务工者增强就业脱贫的自信心
浩浩荡荡的异地转移就业大军,承载着滇籍务工者靠自力脱贫的奋斗史。在漫漫务工征途中,总有人不可避免地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和意想不到的困难。作为身处长三角、珠三角的云南娘家人服务站,就要时时处处体现有娘家人在,用真心真情抚慰遭遇突发困难的务工者,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达,激发他们敢于战胜困难、继续就业脱贫的信心和勇气。
(一)用心用情尽力化解务工者遭遇的突发困难
哪里有云南务工者,哪里就是娘家人工作的主战场。娘家人追寻着务工者的打拼足迹,冒着严寒酷暑、台风暴雨,常年奔走于广袤的长三角、珠三角,穿梭在车间、宿舍,与务工者贴近贴心交谈,了解情况,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在他们需要时及时给予急难帮扶,努力实施点到点的精准帮扶,用娘家人的贴心关怀为异地务工者打气鼓劲。
娘家人服务站为1168名困难务者实施了救助帮扶,其中为30起突发疾病危及生命、工伤致伤残、遭受故意致命伤害、因工身亡等个案提供了重点救助、特殊帮扶。
2017年深圳刚建站,就接到集聚5836名云南员工的富士康集团求助电话。刚入职的滇籍员工林登兴,突发癫痫病情危重,两次进入ICU 抢救治疗,因尚在试用期未办理医保,林登兴无力垫付医药费,不顾病危坚持放弃住院治疗。娘家人深圳站闻讯后及时赶到医院看望慰问,经过耐心的沟通工作,稳定了他的情绪,通过反复与所在厂区人事部门协商,解决了医保问题,消除了他对后期就业保障的担忧。娘家人及时的关爱救助和干预,成功化解了一场影响生命的突发危机。
今年4月,在浙江义乌从事模具加工的曲靖籍务工者李雄兵,工作中突遇钨钢破裂,碎屑插入右眼,尽管工厂及时送医院手术就治,但李雄兵右眼仍有失明的可能。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李雄兵夫妇陷入极度痛苦之中,他们瞒着家里的老人,在简陋的宿舍疗伤,靠妻子的收入维持生活开销。娘家人上海服务站接到求助,第一时间赶往义乌探望,给予了特困救助,并对其后续的伤残鉴定赔付等进行全过程跟踪协调。
娘家人服务站通过实施点到点的周到服务,帮助务工者克服过渡期的生活困难和就业障碍,用娘家人的温暖支撑起务工者脱贫的信念和信心。
(二)依法调解各类劳动纠纷、为外出务工者争取更好的就业环境
异地务工就业过程中,难免产生劳动纠纷、发生工伤事故等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务工者的生命健康和家庭生活,还增加转移就业脱贫的不稳定性。哪里发现劳动纠纷和突发事件,哪里就有娘家人服务站及时有效的参与协调解决。
镇雄籍务工者王天飞遭嗜赌成性、频繁家暴的丈夫砍15刀身负重伤,面对受害者性命危急,巨额医药费以及4 个孩子生存问题无法解决的突发事件,娘家人深圳站及时提供政策性指导意见,在给予专项困难救助的同时,通过安慰、疏导,平复其家人的情绪,为妥善处理事件赢得了时间。
迄今为止,娘家人服务站协调解决工资、工伤类劳动纠纷达千余起,其中特重危矛盾17起。仅浙江永康娘家人服务点,就为13万滇籍务工者提供日常法律咨询服务,协助当地执法部门处理工伤、交通、劳资纠纷等1914起。2018年娘家人深圳站协同开展了深圳群体性隐患排查工作、东莞劳务输出规范清理整治、惠州台风水灾300人受困等突发事件的处置。
娘家站通过建立异地就业一线协调机制,急难险重救助、突发事件预警上报制度,及时准确掌握信息,有效地促进了矛盾的及时处理和问题的妥善解决。
二、贴近、贴心服务,打造困难务工者异地拼搏的心灵驿站
从大山深处移居沿海城市,刚放下拿了几十年的农具,就要熟悉运用企业的工具,水土不服、人地生疏,有些在平时看来也算不了太大的困难,但对异乡拼搏的务工者来说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了。一枝一叶总关情,云南外出务者比我们想像的更需要来自娘家人的温暖和关怀。
(一)引导困难务工者正确认识自我,振作精神,坚守岗位
异地务工是一项快速脱贫的有效措施,如何得以持续,关键在于务工者是否能稳定工作。娘家人努力通过稳岗关爱、心灵慰籍、适应能力调试等多维度引导帮扶,激发了务工者融入城市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操作不熟练直接影响收入的焦虑,初来乍到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的烦恼,是困扰很多初次外出务工者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很多人稳不住、留不下的重要因素。
面对稳岗率较低的情况,娘家人服务站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务工者仔细分析暂时遇到的困惑和困难。就如何尽快转换角色,如何才提高熟练程度、适应工作节奏,如何才能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等问题,提出相应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采取一对一的培训疏导方式,帮助务工者树立信心,尽快适应新环境、新岗位。
一些刚外出的年轻务工者心理预期高,需求不能同时满足时便频繁离职跳槽,既给用工企业造成不良印象,更不利于自身劳动技能的积累和发展。娘家人服务站通过协调用工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务工需求动态调研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克服不切实际盲目追求的心态,认清自己,端正动机,稳定务工。
李永昇、杨忠会等8名务工青年,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急于追求高收入,隔三差五换岗位。在娘家人深圳站帮助下,克服情绪波动,端正了工作态度。杨忠会原本因为父母双双残疾,不敢奢望能娶媳妇的他,现在每月能净挣6000多元,感觉有了奔头。
困难群体脱贫需要获得“物”的财富,但他们更需拥有“心”的财富。娘家人服务站在重视务工群体良好职业心态培育的同时,还不断挖掘务工群体中的优秀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影响力。
镇雄籍青年王天才在广东佛山创办了锦绣明天建材有限公司,不仅成为2108亚运会官方合作伙伴,还通过产业带动家乡的困难劳动力走上脱贫之路。来自威信的魏国平,经过打拼在浙江诸暨创办起的湖湘针织有限公司,目前吸纳了40名云南人稳定务工,其中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
通过务工获得成就者的现身说法,激发外出务工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调动务工者内生动力。
(二)帮助困难务工者克服满足贫穷生活的惰性心理
不愿外出务工,除了眷恋家乡气候、家乡味道外,背后真正原因是“担心被辞退后连家都回不了”的不自信和自卑。
受地域环境、民族习俗、个体素质和从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务工者环境适应能力差,融入异地社会速度慢,生存发展能力弱。从务工者遇到的困难分析,更多的是自身认知、心态和价值观的问题。
娘家站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讲座,延伸帮扶的深度,解决思想困惑。引导外出务工者摆脱贫困心理依赖,克服异地环境差异造成的不便和困难,以打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战胜自卑心理,以理性平和的态度与他人有效沟通和交往,学习技能去克服对工作的“恐慌”心理。帮助外出务工者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取得了成效。
一部分务工者不能对自身有正确估价,当心理预期与现实出现矛盾冲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心理失衡,遇事处理方式有“民族脾气”,甚至比较极端,群体性冲突时有发生。为此,娘家站在帮困扶贫的同时,针对困难务工者中缺乏基本职业素养,法治观念淡薄、依法维权意识缺失的情况,工作所到之处都会给务工者发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道德修养、法律常识和禁毒防艾等宣传资料,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务工者自强做人、自立做事、务工脱贫。
(三)帮助受工伤的残疾人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救急助困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守望相助。
何永吉第一次外出务工,刚到东莞2个月就发生工伤意外,导致双掌粉碎性骨折,8个手指要做接骨手术。突发工伤导致双手残疾,给一个刚成年孩子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随之而来的压抑、自卑、羞愧等负面情绪无法自解,从千里之外赶来陪护的父亲茫然不知所措。生活没有经济来源,更别说后续的治疗康复,刚有希望脱贫的家庭陷入了痛苦和绝境。
娘家站及时采取了救助对策:实施特困慰问,缓解经济压力;及时跟进协调企业,保障治疗康复和后续伤残鉴定赔偿顺利进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伤者建立信心。
让生命阳光,给未来希望。为了鼓励何永吉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娘家人不辞辛劳,多次长途辗转,前往医院和伤者的住所,用爱心去沟通交流,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还悉心指导其家人投入更多情感和精力,坚持做好长期的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使其尽早康复回归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面对云南电视台采访记者的镜头时,何永吉所展现出的不再是失落无助,而是战胜伤痛的决心和勇气。
娘家人服务站时刻体现有娘家人在,让异地务工者有困难就能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
三、融入、融合资源,消除困难劳动者就业稳岗过渡期的特殊障碍
结合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用工需求量比较旺盛,一些加工和服务业企业仍然面临招工难,但新转移输出的困难劳动力流失率高的状况,娘家人服务站采取建立协同跟进的稳岗机制,积极争取用工地政府政策帮扶和企业、社会组织的支持。
(一)积极争取用工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让外出务工的残疾群体获得体面劳动机会
困难劳动力中的残疾人,更是扶贫的重点和难点。娘家站加大对残疾务工者的关爱力度,建站以来救助慰问87名残疾务工者。
来自扎西镇的吴维奇,9岁时患腰椎结核,属于4级残疾,因残疾又没文化,在家靠每月70元低保补助和打零工维持生计。2018年到东莞务工,半年收入1.8万元。
残疾劳动力就业摆脱贫困意义重大,不仅解决其自身脱贫,他们身残志坚的精神和脱贫的决心,感染和带动了周边的人,起到推动扶志脱贫工作的示范效应。
2018年12月,娘家人服务站通过与鹤山市、东莞市相关部门和企业有效联动合作,帮助22名困难残疾人争取优质就业机会,解决残疾务工者就业稳定问题,使我省一些输出地实现了残疾人有组织转移就业的零突破。
(二)引导企业改善用工政策、争取到企业对云南籍员工稳岗就业的关爱措施
娘家人服务站主动与企业交流,提出稳岗就业的可行性建议,还向企业提出针对新上岗员工加强技能、技巧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生产和管理节奏。帮助困难务工者克服过渡期就业的障碍,使他们稳得住、留得下。
(三)充分借助各类社会组织机构,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急难共助联动机制
“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就业服务工作站”是对口支援我省就业扶贫的专业机构,向我省提供100多家企业,35000多个岗位帮扶服务的基础上,还承接了文山州、临沧市、红河州驻上海就业服务站的工作。娘家人上海站通过与该机构建立工作联络机制,帮助我省驻长三角各工作站(点)拓宽信息渠道,争取帮扶资源,为长期有效地推进我省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用工需求仍较旺盛。尽管浙江省嘉兴市有28万左右云南籍务工者聚集,招工难仍然是当前一些加工和服务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帮助困难劳动力转移就业后能持续稳定,娘家人上海站抓住这一时机,一方面积极动员嘉兴市云南商会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商会成员企业助力我省脱贫工作的积极性,参与到转移就业扶贫工作中来。为我省贫困劳动力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带动家乡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脱贫;另一方面建议商会企业加大对云南务工者职业技能、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共同关心关爱我省外出务工者的发展,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在嘉兴稳下来。
云南娘家人服务站积极搭建资源共享、急难共助、维权共治,就业共促的工作格局,更广泛更全面地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就业脱贫服务。
“出路、出路,出门才有路!”困难务工者摆脱贫困的意识增强了,要巩固脱贫成果不仅要把困难劳动力送出去,还要跟进引导帮助,做到出门有人送,异地有人扶。云南娘家人服务站为务工者提供贴近服务,真情服务,创新服务和精准服务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赞誉。随着云南电视台、工人日报、云南日报相继报道,云南娘家人服务站的“名片”亮出来了,“品牌”打出来了。
脱贫路上有“娘家人”在,外出务工“底气”就在!
云南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