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晋宁区多方联动打造全国社会治理示范村
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太史村位于滇池西南岸,2023年被列为昆明市滇池沿岸43个重点乡村改造提升项目之一。太史村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创新“心中一本账、工作一盘棋、干事一条线、发展一张网”的多方联动机制,探索打造社会治理“太史样板”,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晋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党建引领,擘绘蹄疾步稳作战图。高位统筹、上下联动。区委副书记下沉一线,兼任名誉村长,牵头组建由市级挂包单位、区、街道、村委会、村民小组五级成员共同组成的工作专班,带头谋划、调研指导,梳理形成“一表一清单”,一个月内促成项目签约落地,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建设方向不跑偏,难点问题快处理。村“两委”干部分组包片,带头深入村民家中收集问题、统一思想。召开村组干部会议32次、村民代表会议3次、户长会1次,村民支持建设热情逐渐高涨。党员发挥“尖兵”作用,主动带头拆临拆违15户1200平方米,带领群众累计清理村内“五堆”150吨,形成了“村组干部当先锋、党员带头作表率、群众协力齐上阵”的强大合力,真正做到“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二是规划先行,擘绘美丽和谐新蓝图。紧扣项目主题定位,坚持多规合一、一体设计、分步实施,牢牢把握“最美环湖路起点”的区位优势,深入挖掘村庄资源,编制《太史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分版块设计乡村田间生活体验区、环滇乡村驿站、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区、环滇夜间经济带,规划亲子户外无动力儿童乐园、动漫主题咖啡等文旅项目。依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林下集市”“最美环湖路文化体验圈”等本地特色品牌,成功举办“五一假日”活动,通过林下集市、音乐会、气模展、水边篮球赛、虎山夜市等活动,每日平均吸引人流达2万余人,构建起紧扣主题的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格局。
三是生态优先,擘绘青山郭外山水图。坚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中之重”,牢固树立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力量强化乡村的“造血功能”。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和技能宣传教育活动2场次,覆盖群众300余人,向村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1200份,派发分类垃圾桶100个,不断增强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大对辖区内滇池湿地及入滇河道的保护和治理力度,清除杂草、淤泥、垃圾共计120余吨,有效改善滇池周边环境卫生。加快“改建厕”,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旧房整治提升、污水治理等工作,积极引导农户新建和改造标准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6%。雨污管网实现全覆盖,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持续推进绿美乡村建设,开展活动16次,发动党员群众330余人次,清理垃圾50余吨,绿化美化村庄13处500余平方米,村庄整体环境明显提升。
四是善治善为,擘绘治理有效祥和图。坚持“先动员,再拆除”,采取党员干部“一对一”包户的方式,与群众面对面,把拆除政策宣传透、把下步建设计划讲清楚,仅用5天时间便完成拆违15户1200平方米,实现了拆临拆违“零上访”、施工过程“零事故”。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黑榜”激励制度,让村规民约真正成为村民行为准则的新“标尺”。积极开展各类争先评选活动,近年来累计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10户、“好公公”“好婆婆”“好儿媳”共87人、美丽庭院38个。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等共60余场次,形成和谐文明的乡村新风,有力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五是联农带农,擘绘宜居宜业共富图。采取“专班工作组人员+村组干部+党员志愿者+村民”四合一的模式,按照“一户一景、拆违透绿”的标准,发动农户建设美丽庭院13个,改造提升小花园5个、小菜园10个,村民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形成了汇家庭“小美”为村庄多彩“大美”的氛围。通过入户走访、集会宣讲、展板展示等多种形式,宣传相关政策法规、重要举措、进展情况等,逐渐形成了“美丽乡村齐参与、乡村振兴共受益”的思想共识。构建“项目公司+村集体+村民”的合作模式,村民可以通过参与项目运营取得分红或实现就业。超过90%的村民主动参与到项目运营当中,45户村民主动将闲置房屋出租用于项目运营,真正探索出一条“联农带农”的新机制,让村民在村庄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