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剧制作样样要“走心”
3月1日,随着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IP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收官,人们对改编IP剧的期待也进入了春天。IP剧在峰值期被“捧上天”,也一度被观众吐槽改编不合理、剧情拖沓、演技不到家、“五毛钱特效”等。然而,丢开“IP”这个持续了3年的热词,探究其内核,IP剧其实还是一个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问题。
“IP不用唱‘high’,也不用唱衰。影视文学改编一直就是一个传统,原创有经典,改编也有很多经典,IP剧也一样。”在近日召开的2017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表示,IP剧确实有与观众亲和度高、更易沟通等先天优势,但严格来说,没有什么IP剧和原创剧的差异,更多的是好剧和坏剧的差异。
各环节各司其职各展所长
对IP剧来说,好的原著、好的编剧、好的制作团队,才能完成一部好的作品。
在《如果蜗牛有爱情》《他来了,请闭眼》等知名电视剧原著作者丁墨看来,作品改编成影视剧,难点在于改编的整个风格定位,以及如何平衡书粉和电视观众的口味。“应该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尽量找到一个平衡点。”丁墨说。
著名作家、编剧袁子弹谈道,网络文学原著水平参差不齐,但一个IP并不是一炒作就可以影视化的。“对于编剧来讲,文学作品本身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性和价值观,其次是要有戏剧性,达到这两个要求,才有可能被改编。”袁子弹举例说,《欢乐颂》并不是热度很大的小说,但是改编效果非常好,这跟原始人物自身有价值的内核有很大关系,包括关注的话题,都比一般的网文要走得更深一点。
“一个好的改编或者一个好的呈现,观众最后记住的往往并非故事,而是人物。”《法医秦明》导演徐昂提出,如果是关注度很高的IP,其实已经得到了市场的一些认可,起码这个故事本身是受欢迎的。在IP转化过程当中,首先一定要保留原著中最精髓的东西,比如,人物性格最好不要变,故事情节按照原著的故事脉络发展,甚至包括一些经典桥段最好都要保留,在此基础上把剧情合理化,把格局梳理清晰,把逻辑性更强的东西注入故事中。
除了原著、编剧,制作团队有什么样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在嘉行传媒副总经理赵若尧看来,剧本讲的是故事,在精彩的故事、严密的逻辑、丰满的人物基础上,一定要找到最适合的制作团队,把故事很好地讲述出来,同时,美术、音乐、特技,任何环节都不容忽视。“所有的主创团队,在对作品定位的认知非常清楚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各展所长,才能够共同制造出好的品质大剧。”
IP转化百炼方可成金
由于IP剧的原著作者、编剧、平台方、资本方的审美和诉求有所不同,各方对品质的要求也有不同的界定。然而正如徐昂所言:“品质是指底线,品质越高底线越高。”
IP剧产业发展至今,很多新的问题出现,对此,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鸿亮提出了担忧,如今大家只求IP给的量是不是够多,而不是看它是否适合改编;很多投资人只看明星牌子是不是够大,而不看他是否适合这个人物;很多影视公司只看到IP排在第几名,而不去读这个IP的内容,这是行业内的通病。
“很多人拿到了IP就把它当作‘金罐子’,不用导、不用炼就能成金。拿这个IP配一点‘小鲜肉’,加一个很不讲究的制作就推出来,认为这个剧就可以‘横行天下’。在我看来这就是一部‘不好的剧’,甚至是烂剧。但这跟IP本身没有关系。”尹鸿认为,相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电视剧是另一种形态的题材,要找到IP当中包含着的跟观众沟通的要素,找到它真正适合转化的东西,再认真地去创作。“任何一个IP改编都是重新创作,没有这个创作过程是做不出成功的IP剧的。”
“IP的转化不能急功近利。”就如慈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中骏所言,改编者拥有技术条件,但同时还要有一颗创作者的初心。在《中国式关系》编剧张蕾看来,选择IP的时候不应该考虑它的市场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是否能打动你,是否能跟编剧建立起生命体验上的共鸣。只有建立起这一点,编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的精髓。
作者:郝天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2017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