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布拉法庭:把轻轻的梦想告诉春天
图为法官在当事人羊毛家里立案。钟雅琼 摄
农历腊月廿三下午四点半,初春的日光倾泻而下,整个村庄笼罩在一层暖黄里。
马小梅第五次敲了几下紧锁的铁门,门后的家犬疯了般狂吠,却始终没人应门。“又扑了个空……”马小梅一脸无奈地看向记者。
马小梅是青海省尖扎县人民法院坎布拉人民法庭副庭长,马上要过春节了,她带着法官助理冯硕、书记员项千多杰来到古日羊麻村,寻找当事人丁某夫妇。
“丁某夫妇借了吴某的钱,本息共计近62万元。夫妻俩躲着不见吴某,吴某没办法,只能来法院起诉。”冯硕告诉记者,“今天进村的目的是给丁某夫妇送达应诉材料,来之前我们先利用电子送达平台向被告送达了应诉材料,但被告拒不签收,还将法庭和法官电话拉黑了,根本联系不到他们。”
马小梅不甘心就这样白跑一趟,决定给村支书和村主任打电话。就在这时,一辆甘A牌照的小轿车开到了丁某家门口。
“这是原告吴某和他妻子。”冯硕告诉记者。
得知法官今天要来丁某家,讨债心切的吴某赶紧跟来了,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案件有进展。
“要不回钱,我到现在都没法回家过年。”吴某向记者诉苦,“钱是2018年借给他的,至今不还。去年受疫情影响,我做生意也没赚到钱,今年都没钱回家。”
终于,在村支书的协调下,丁某给马小梅回了电话。电话里丁某言辞闪烁,声称会还钱给吴某,不需要法院介入。马小梅给丁某普法,在法院已经立案的情况下,应诉是她的义务。
最终,丁某答应次日去法庭,签收应诉材料。
没能见到丁某夫妇,原告吴某显得有点失落,但事情终于有了进展。“明天我也去法庭,只有确定丁某夫妇现身了,我才能安心回家过年。”吴某说。
马小梅告诉记者,像今天这样找不到当事人的情况很常见,但这些当事人又不符合发公告的条件,法官只能反复上门,有时候天蒙蒙亮就来,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来。
来丁某家之前,记者跟随马小梅一行,完成了一次上门立案。“当事人羊毛身体残疾,行动不便,来不了法庭,所以我们上门立案。”马小梅说。
尖扎县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是青南地区半农半牧的小县城,藏、回等多民族聚居于此,全县面积1714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经济落后。坎布拉法庭管辖范围的面积和人口均占全县一半。因为家庭财产纠纷,羊毛起诉了自己的次子南色和儿媳才仁卓玛,当天,马小梅一行来到羊毛家中,顺利办完了立案手续。
“法庭的法官们真的好,我走不了路,去不了法庭,他们之前就来家里了解过情况,今天又来立案,真的很感谢他们。”说话间,泪水在这位古稀老人眼眶里打转。
完成了当天的工作,返程回法庭的路上,马小梅有点不安。她告诉记者,由于当事人爽约的情况经常发生,她对丁某第二天是否会来没有把握。“今天是个好日子,暂时别想工作了,开心点。”冯硕安慰马小梅。
记者问冯硕今天有什么好事儿,这个“90后”的小姑娘玩起了神秘感,“晚上你就知道了。”她调皮地说。
晚上六点,记者在法庭见到了尖扎县法院院长才让南杰。“我平时忙,不能常来,但心里一直记挂着法庭呢。”才让南杰说。
原来冯硕说的好日子,是尖扎县法院党组成员来法庭慰问的日子。
“法庭是最接近人民群众的地方,尤其是在尖扎县这样的牧区,服务半径大,人口流动性强,巡回审判发挥着重要作用,开设法庭实属必要。”尖扎县法院副院长乔国胜介绍了成立坎布拉法庭的意义。
坎布拉法庭偏安一隅,法庭外是一片连着一片的农田,田地再延伸就是黄河。“年轻人要是想吃个雪糕,出门都得走上半个小时。”坎布拉法庭庭长赵永梅说。
由于地处偏远,法庭的干警们工作日回不了家,白天上班,晚上在宿舍休息。办公楼和宿舍楼都在一个小院子里,大家像家人般朝夕相处。目前,法庭共有干警12名,只有法警索南是当地人,因年前案件量激增,大家都坚守在岗位。
赵永梅告诉记者,2020年,坎布拉法庭共受理、审理各类民商事一审案件266件,已审结265件,结案率为99.6%。
站在坎布拉法庭的小院里,记者抬头看见满眼星光,那是在城里看不到的星空。院里的草地尚未发芽,但不久之后,春草将带着更多春意如约而至。坎布拉法庭也会像春天的小草一样,把轻轻的梦想告诉春天,将司法为民的春意带到辖区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