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经开区法院推动诉源治理出实招显良效
年初以来,为弘扬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以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契机,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落实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等非诉纠纷方式,拓宽第三方参与矛盾化解的制度化渠道,有效降压诉讼增量。经开区万人起诉率连续两年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较上期在全市区县排名提升5个位次,获得显著成效。
一是提高站位,主动融入大局。主动融入地方党委的基层社会治理大局,通过党工委整合各方资源,将地区万人成讼率、民商事案件诉前调解率等纳入综治管理目标考核。法院党组定期向党工委汇报思路和举措,成立了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党组成员担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针对审判中发现的社会问题、管理漏洞、治安隐患等,及时向党工委、管委会报送信息简报、调研报告或司法建议,为党委决策质量提升提供司法助力。
二是防患源头,攻坚重点领域。针对开发区企业多、用工多、劳资纠纷集中多发、群体事件风险隐患大的特点,重点推进劳资纠纷领域治理,大力降解劳动争议诉讼案件总量。依托淮海人力资源产业园打造劳动关系“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依法治理品牌工程,建立劳动争议裁审衔接工作机制,引入工会调解和法律援助进驻法院,在产业园内设立劳动争议巡回法庭,与仲裁、调解组织实现门挨门、点对点的工作衔接。某彩色印刷公司因受新冠疫情影响经营陷入困境,拖欠李某等30余人工资20余万元,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支付拖欠工资和经济补偿金。该批案件进入仲裁后,法院提前介入,联合仲裁员共同进行调解,最终促使彩印公司和劳动者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使这一群体性纠纷迅速平息。
为预防类似纠纷发生,深入企业、工地、招聘现场开展劳动关系、安全生产、民法典等主题的法律宣讲20余次,受众500余名。在淮海人力产业园举办大型招聘会时向求职者发放《告劳动者的一封信》500余份,向招聘企业发放《用人单位举证责任范围告知书》200余份,强化企业依法用工、安全用工意识,达到劳资纠纷“治未病、防前端”的效果。今年头三个月共受理劳动争议纠纷诉讼案件135件,同比减少91件,降幅达40.3%。
三是前端化解,搭建化解平台。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向前端延伸,把诉源治理纳入社会治理工作大局,实现解纷“终端”与诉讼“前端”无缝对接。针对开发区现有4860家企业、商事纠纷标的高、诉累重、占比大的特点,建立法院与工商联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协作机制,实质化推进诉前分流调解、诉中委托邀请调解。
设立全省首家司法确认中心,完善商会调解与司法诉讼的有机衔接,通过工商联调委会驻法院工作站的实质化运作,对大量商事纠纷“治未病、防前端”。年初诉前调解370余件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目前已促成其中120余件达成调解协议并办理司法确认,减少民商事诉讼量的11%,仅此一项助力一季度万人起诉率降低3.64个百分点。
四是把控诉前,力挺首道防线。为发挥人民调解的治未病、抓前端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经开区法院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年初以来,指派政法干警前往30余家重点企业宣讲人民调解制度,与80余名企业家面对面交流、沟通,解答询问220余人次。法院与工商联通过公开遴选54名企业法务人员、专业律师、企业家、企业高管为人民调解员,打造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两年前,经开区的一家上市公司在一家酒店承办大型会议,拖欠13万余元招待费用。后因政策变更和人员调整,该笔费用始终没有清偿。该上市公司的法务总监系法院聘任的人民调解员,与酒店的餐饮部负责人沟通后,主动对账、清算,在一个月内支付了全部账款,将这起延绵2年多的纠纷化解在了诉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