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碗窑村制陶技艺百年传承 “匠心”解纷熠熠生辉
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早在明朝就开始手工制作土陶工艺品,历经百年,碗窑的陶文化在时光的沉淀中熠熠生辉,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变得温暖而有质感。
碗窑村党总支在区司法局的指导下,依托当地制陶产业成立人民调解室——“匠心调解室”,通过司法所联络指导参与,村(组)干部、非遗文化传承人担任“特邀调解员”,以制陶工匠大师为调解主体,落实民间纠纷调解、普法宣传工作,自“匠心调解室”成立以来,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逐渐从传统制陶技艺中引申和挖掘出“五步调解工作法”。进一步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高效推进多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走出一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一)排查广提交快,“挖土取泥”无障碍
充分发挥制陶工匠深入群众、熟悉村情民情、信息来源广泛的优势,在日常排查的基础上,抓牢岁末年初等重要时间节点,实地走访排查,充分“洞察”当事人纠纷诉求,及时核查掌握矛盾纠纷隐患。
(二)制清单分类别,“浸泡过滤”要仔细
按照“属地管理”“分类负责”原则,参照陶瓷制作分品分类工艺制作,将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精准分类到婚姻家庭、山林土地、邻里纠纷、旅游合同等类别,并将不同纠纷委派给熟悉、擅长调解的特邀调解员即时开展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高效便捷优势。
(三)理思路拟计划,“制作陶坯”须谨慎
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按照法律程序调解,做到守法用法,研判矛盾纠纷的争执点,厘清法理情理的结合点,分析可能存在的隐患点,“一案一策”制定调解计划。
(四)释法律讲情理,“装窑烧制”需渐进
特邀调解员按照案件难易程度,通过即时化解、与各站(所)、村组干部联合调解,挂包领导(镇分管领导)统筹调解等方式,进一步找准矛盾焦点、释法说理,循序渐进开展调解疏导工作。
(五)订协议促履行,“出窑成品”见成果
主动加强案件沟通衔接,分析研判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特点规律,调解成功的简单矛盾纠纷,调解员组织当事人达成协议并即时履行,具有给付义务的矛盾纠纷制作书面调解协议,提交人民法庭进行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司法强制力,实现高效联动化解纠纷,群众问题有效解决,人民调解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碗窑匠心调解室立足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在化解矛盾纠纷、助推乡村治理、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持续发力,致力于打造碗窑传统文化与基层治理融合的服务品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